女當網

當前位置:主頁 > 歷史 >

明朝崇祯為何可以葬在十三陵,而清朝的溥儀為何沒有葬在清西陵?

明朝崇祯為何可以葬在十三陵,而清朝的溥儀為何沒有葬在清西陵?

瀏覽:303 時間:2024-04-14 18:43:39 來源:互聯網 作者:小编
導讀:因為大清亡了,封建君主制度早已經成為曆史,溥儀的身份變成了平民,根本不是什麼皇帝,自然就沒有可能再葬在清朝皇家陵園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圍攻北京城。十九日,京城彰

因為大清亡了,封建君主制度早已經成為曆史,溥儀的身份變成了平民,根本不是什麼皇帝,自然就沒有可能再葬在清朝皇家陵園了。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圍攻北京城。十九日,京城彰義門首先被攻破。當晚,崇祯帝和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景山,望着城外的熊熊大火,自感出城無望的崇祯帝不想做闖賊的俘虜,決定以身殉國,在景山的歪脖子樹上自缢身亡,時年34歲,死時光着左腳,右腳穿着一隻紅鞋。陪在他身邊的提督太監王承恩痛哭流涕,亦随主跪缢而死。

殉國前,崇祯帝于藍色袍服上手書遺命:“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緻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崇祯帝生前沒有給自己修建陵墓,或許他早已做好了與大明共存亡的準備,所以死後也不指望能葬入皇陵,畢竟明朝亡于他之手,自然無面目見列祖列宗于地下,為了京城百姓免遭屠戮,更“任賊分裂朕屍”。



明思陵

不過,與明朝對抗了十多年,彼此仇恨極深的李自成,在處理崇祯帝的屍體上還是顯得比較大度的,他命人妥善保護好崇祯帝和周皇後的屍體。由于崇祯帝生前并未給自己修建皇陵,而且李自成入京後忙着登基大典,所以隻得草草将崇祯帝和周皇後葬入田貴妃的墓中。

皇貴妃田氏,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病逝),其陵墓由工部侍郎陳必謙負責營建。但地面建築未成,明朝就已經滅亡。田貴妃墓後來還是在京城明遺臣遺民的衆籌下完成了簡單的修建工程,這才把帝後下葬。

清朝入主北京後,為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地主階級為清廷效力,于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開始修建思陵,順治二年(1645年)九月思陵完工,崇祯帝和周皇後被移葬于此,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崇祯帝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以亡國之君身份入葬明朝皇陵,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首先,封建君主制度下的改朝換代,前朝皇帝的身份永遠不變,清代明,崇祯帝作為前朝皇帝,被安葬于明朝皇陵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其次,清朝初入關,人心未穩,漢族地主階級的反抗還很激烈,此時妥善處理崇祯帝和周皇後的屍體,可以起到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地主階級為清廷效力的作用。最後,順治皇帝很推崇崇祯帝,是他下旨為崇祯帝修建皇陵,之後還曾親自前往吊唁。



擔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時的溥儀

宣統帝溥儀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他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冬繼承皇統,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最後一次臨朝稱制,以太後名義頒布《清帝退位诏書》,溥儀退位,清朝的統治結束,曆史進入了民國時期,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也徹底消亡。

九一八事變後,溥儀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做了僞滿洲國的傀儡皇帝。1945年8月17日溥儀在沈陽被蘇聯紅軍俘虜,1950年8月從蘇聯被押解回歸,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直到1959年獲得特赦,成為一名公民。

早在清朝統治結束,溥儀的皇帝身份就已經沒了,所謂的僞滿洲國“康德皇帝”不過是日本人控制下的傀儡而已。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溥儀的遺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關法規火化,骨灰最初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一直到1995年,溥儀的遺孀李淑賢才将他的骨灰改葬在河北省易縣華龍皇家陵園。這個陵園雖然帶有皇家兩個字,但事實卻是一個由個人經營的商業性公墓。李淑賢之所以把溥儀骨灰遷葬于此,全因為該公墓距離清西陵崇陵不遠,崇陵是光緒帝的陵墓,溥儀當年是以光緒帝過繼子的身份繼承皇位。李淑賢這麼安排,也算是讓父子身後離的更近些。

溥儀去世時是平民身份,既無谥号也無廟号,以平民身份下葬,自然是沒有資格再葬在清朝皇陵裡面了。清朝滅亡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徹底廢除,從此中國再無皇帝。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