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當網

當前位置:主頁 > 農業 > 植物 >

如何種植馬鈴薯?

如何種植馬鈴薯?

瀏覽:222 時間:2024-04-08 21:41:04 來源:互聯網 作者:小编
導讀:馬鈴薯适合于地勢高燥、土松地肥、土層深厚、易于排灌的沙質土壤種植,全生育期間所需有效積溫1300℃-1400℃。春播應防晚霜的凍害,在10cm地溫穩定在7-8℃(3月上旬)即可播種。秋播應躲避高溫悶熱

馬鈴薯适合于地勢高燥、土松地肥、土層深厚、易于排灌的沙質土壤種植,全生育期間所需有效積溫1300℃-1400℃。春播應防晚霜的凍害,在10cm地溫穩定在7-8℃(3月上旬)即可播種。秋播應躲避高溫悶熱天氣。當氣溫高于28℃時,因呼吸消耗過多,塊莖停止生長,應用小水勤灌來降低地溫。



為防止病蟲害的發生,輪作換茬是搞好預防的有效途徑,連續種植達到三年時,應搞好輪作換茬,一般輪作期三年以上,并可與糧、棉、菜等多類作物間作套種。

主要栽培技術

(一)進行陽畦催芽。 種薯催芽,可迫使薯塊提早打破休眠期,催芽可躲避早春的寒冷,代替早播、播後可形成葡萄莖,達到早結薯的目的。陽畦催芽可促進早發,增加早春有效積溫的利用,提前收獲,填補蔬菜生産的淡季,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據調查陽畦催芽比不催芽可提高産量7.2%。陽畦催芽應在1月底前建好陽畦,精選種薯,2月初進行陽畦播種,每kg種薯切塊25-35塊,切塊時按芽眼縱切,以發揮頂端優勢。切塊的芽眼朝上,整齊排列2-3層于畦内,然後澆水,加蓋地膜。3月初待芽高1.5-2cm時,即可大田播種。

(二)合理的種植密度 通過密度試驗表明,在高産栽培條件下,單産最高的為4500株,而商品性最好的為3500株。因此,兼顧豐産性與商品性,綜合效益最好的密度範圍應為3500-4000株。在具體應用上高肥水宜密,中肥水宜稀的原則,同時要考慮到品種的特征特性。徹底改變傳統栽培種密度低的習慣。



表中的“畝” 、“公斤”不好改

(三)地膜覆蓋。 馬鈴薯早春地膜覆蓋對提高馬鈴薯的産量,提早上市,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有着重要意義。馬鈴薯進行地膜覆蓋有顯著的增産潛力。地膜覆蓋的具體要求是3月初播種時覆蓋地膜,單壟雙溝栽植的采用膜寬90-100cm;單壟單溝栽植的采用膜寬70-80cm的地膜。播種15-20天後打孔,并配合使用除草劑等配套設施。

(四)化學調控。 馬鈴薯在塊莖增長至澱粉積累期,在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易發生徒長,進行控上促下是十分必要的。多效唑可有效的控制莖葉的發生。據試驗,在12葉展平時一次性噴施多效唑(每667m2用15%的多效唑30-40g,加水40-50kg噴霧)能有效地控制旺長,增加産量,比不化控的增産16.2%。但化控技術僅适用于土坡肥力高易徒長的田塊。

(五)增施鉀肥。 據測定馬鈴薯在土壤中吸收氮磷鉀的比例是5.1:10。因此增施鉀肥是搞好馬鈴薯施肥的關鍵。增施大量的有機肥料,既能補充土壤中的鉀肥,又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補充土壤中的二氧化碳的不足。不同的生育時期需肥的比例是:發芽至幼苗期占25%,塊莖形成至塊莖生長期占50%,澱粉積累期占25%。因此,施肥的具體要求是:(l)增施有機肥作底肥,667m2施優質有機肥2500-5000kg。(2)據試驗同等數量的肥料用種肥比作追肥增産,故可采用鉀肥作種肥。(3)在施用底肥、種肥的基礎上,于開花前進行追肥,并結合進行中耕、澆水、除草。

(六)适時澆水。 苗期由于幼苗根系較弱,吸收能力差,應保持一定的水分。在塊莖形成期與塊莖增長期交替階段(出苗後20天左右),由地上莖葉的激烈生長轉入地下塊莖迅速膨大,這一時期不需澆水,以免造成莖葉徒長。塊莖增長期是需水較多的時期,地塊保持“見幹見濕”為宜,後期也應保持充足的水分。但切忌大水漫灌,其水位不超過壟高的2/3為宜,否則會造成土地闆結,通氣不良,影響薯塊膨大。

(七)田間管理。 苗期要及時疏松土壤,消滅雜草,為幼苗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在确保全苗的基礎上,通過調節土壤肥水及化控等措施,控制徒長,具備豐産的長相。具體要求是:(1)苗前管理,要及時多劃鋤,以促根系發育為主,提高地溫,防止水分蒸發。(2)中後期管理,要在團棵期搞好封溝培土,增加地下莖節數。在塊莖生長及澱粉積累期要促下控上,促控結合。

相關閱讀

  • 如何種植馬鈴薯?

    如何種植馬鈴薯?

    馬鈴薯适合于地勢高燥、土松地肥、土層深厚、易于排灌的沙質土壤種植,全生育期間所需有效積溫1300℃-1400℃。春播應防晚霜的凍害,在10cm地溫穩定在7-8℃(3月上旬)即可播種。秋播應躲避高溫悶熱